【靜坐心法】

圖文整理/蔡貿昇 2017年04月22日 靜,能生百慧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家言:"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鑒先生送給他一個字 “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得出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一招呼吸降升法,任督二脈迅速通

圖文整理/蔡貿昇 2017年07月17日 在中國古代,如果哪位武學大師要想武功“更上一層樓”,就要打通人體最重要的前後生命線:前方的任脈,後方的督脈。而作為中醫大夫,我發現如果普通人或者患者能把在人體最重要的任督二脈打通,就相當於為人體接通了“精氣神”的輸入管道,能夠讓身體很快有所好轉。 事實上,這是歷代名醫所公認的養生要法。 前方的任脈,其實非常好分辨,前胸重要的穴位有兩個,一個是肚臍(專業術語叫做“神闕穴”),一個是兩乳中間的穴位,叫做“膻中穴”。把人體前胸的這兩大要穴用一條線連起來,就是“任脈”。非常好記憶吧。而且,在這條經絡上,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養生要穴丹田(肚臍之下3寸,專業術語叫做“關元”)。 知道了任脈,就非常容易記住另一條生命線——督脈。任脈在前胸,那麼,在後背和任脈對應的那條經絡,就是督脈。有人會問:說任脈、督脈是人體的前後“生命線”,是不是太誇張了,真有那麼大的威力嗎?當然,在道醫養生的具體方法上,如果一個人能夠用真氣打通前後的任督二脈,那麼,就被稱之為“打通周天”,也就是說,通過養生習練,讓人體的真氣像泉水一樣沿著任督二脈所構成的圓環流動,如此一來,“真氣從之,病安從入?” 為什麼任督二脈有如此重要的養生功能呢?這要從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的中醫大家張錫純說起,因為他可以讓大家單用《黃帝內經》中“四氣調神論”,就能夠進行任脈、督脈的養生保健,效果甚至比藥物還要好! 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風寒。忽然想起張錫純先生在其醫著中提到的“煉氣治病法”,於是在車中嘗試“呼降吸升”,車走了大約30裡路,就覺得心爽體舒,感冒頓時化解得無影無蹤。 有個患者得了屢治無效的嚴重泄瀉病,自己懷疑無藥可醫。後來,張錫純教給這位患者“呼降吸升”的練氣治病法,僅僅試了四五天,就覺得原來冰冷的小腹部變得溫暖起來,再堅持一段時間,屢治無效的頑症終於痊癒了。 還有位患者得了一種重病,發病的時候喘得厲害,不能坐也不能躺著,吃遍很多藥物也都沒有用。後來,張錫純就告訴他“呼降吸升”的練氣治病法。一年後,就覺得丹田常暖,熱力充滿周身,困擾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這位患者感慨道:“醫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機者,孰能與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傳!” 呼降吸升法 這種勝似藥物的養生法,其實非常簡單,也就是醫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呼吸的時候,只要讓“呼氣”和“吸氣”分別對應著“任脈”和“督脈”就可以了。 1、“呼氣”的時候,讓氣息沿著前胸任脈的方向,從上(兩乳間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臍也就是神闕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 2、吸氣的時候,讓氣息沿著後背督脈的方向,從下向上,直到頭頂。 也就是說,讓呼吸的氣息沿著任脈、督脈所構成的一個圓環進行流動,就可以了。張錫純曾這樣描述其神奇的效果:“蓋通督脈可愈身後之病;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長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這個要點。這樣,不通過點按任脈、督脈的穴位,也能夠讓呼吸的氣息在任督二脈內迴圈流動,反復迴圈,化為真氣。雖不點按穴位,而百穴氣血自然暢通,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真氣從之,病安從入?” 有人會問,“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養“精氣神”中的氣,而不養精和神呢?其實,精、氣、神三位一體,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如中醫名著《類證治裁》中所說:“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經過百年傳承的養生良法,都能對人體“精氣神”全面補養,而非偏於一隅。 張錫純本人因悟到《內經》的真髓,專心習練這種養生功法,結果原本40多歲就開始感覺逐漸衰弱的身體,在練習了這種真氣治病法之後,直到70多歲,精力體力也絲毫不減。張錫純在其73歲時寫了一篇《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的文章,專門針對廣大中醫同行,宣導用靜坐之功,“呼降吸升”之法,達到“聰明頓開,哲學會悟”、“用藥調方,隨手奏效”的效果。而我用這種方法更是幫助很多久病不愈的患者,讓他們恢復精氣神,走上健康路。

      

氣場的認識與運用

(2015-04-16 10:00:35) 氣場這個詞語我們經常在風水或者是水晶、寶石方面聽說。很多人覺得不能夠理解,認為是糊弄人的。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氣場代表了人的氣勢,秉性等。風水上來說氣場的話還有更加深刻的含義。 氣場其實是對人散發的隱性能量的一種描述,是人把握到的自然規律。人越順應自然規律,那麼氣場就越大,在身心上的規律都是一致的。事事順心的人與總是揹運的人體現在自信心和精神狀態上,其實質其實是二者的規律把握問題,利用規律則容易成功,違背規律自然容易失敗。這就是氣場的強弱之分了。就好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把自己看得平凡渺小就越符合自然規律,在宇宙中,地球都是渺小的。正因為渺小,則謙卑,則努力,氣場就越強。做事也容易成功,而不是自信心膨脹。 氣場是個人氣質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氣”通“炁(音同氣)”。氣場也作炁場,炁,是中國哲學和道教中比較常見的概念,是形而上的神秘能量,風水上,“炁”是一種意識流,是“場”的一種狀態。中醫裡面則寫作“氣”,但是實際是“炁”的概念。物質的存在都有氣場存在伴生,氣場的性質也千差萬別。簡單的最本質的分法就是陰陽二氣。事物都可以分陰陽。氣場的性質和強弱也隨事物本身及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大的氣場由若干個小氣場按照特有的方式組合而成,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相鄰氣場與氣場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相互之間不斷的排斥同時又不斷的彼此同化。就好像兩個人在一起長期相處,開始可能既吸引又排斥,但是時間長了就慢慢同化了。相互影響,有很多共同之處。古語也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概念用在教育或者是社會人際方面都很有哲學。所以氣場也是現代心理學和交際學研究的一個物件,試圖用科學的角度理解,去提高氣場,培養氣場。 也有學者認為氣場也是一種超心理學,靈性思想。是微妙而神秘的一個領域。氣場圍繞著人類個體或是其他生物個體,具有發光和多色彩特性的光環,並且呈現繭狀。中文裡也常譯為靈氣或靈光。氣場可以透過心靈感應描繪出來,由脈輪所組成,並且可以反應出人類個體當下的情緒或思維。 氣場也常和引力聯繫起來,其實氣場不是引力否則,但是比引力法則強大,“吸引力法則”也僅僅是“氣場”的一個支線。或者是吸引力是氣場的一種表現形式。有科學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可能是一種能量波,即風水中的氣場。在風水學中,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能量場,因此會出現能量場重合與碰撞現象。比如換了新環境,需要先適應新的氣場環境。人體的氣場強弱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能量場與周圍環境的能量場契合程度。

   

生態圓滿,天才是也!

看人長處,助人難處,記人好處,都是心好的實踐應用。看人長處是用眼睛,眼睛是心靈的視窗;助人難處,是用行為體現了心靈的真善美,記人好處是用精神思維和生命的大腦細胞儲存心靈的真誠美好善良資訊。因此說,都是心靈好,即真善美的實踐應用。